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务要闻>媒体报道

    湟源:独特地理孕育的灵秀之地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9-11-08  信息员:田志虹  签发领导:王永旭  浏览:0次  打印

    湟源坐落在西宁以西,青海湖之东,北临祁连山,南连拉脊山,境内山高水长,坡陡崖峭,地势险要,屹如关隘。三条柏油路像黑色的缎带,蜿蜒着从三个峡谷中延伸出来,通向外界。湟水河、药水河缠山而来,经东峡逶迤而去,峡谷与河流交汇的地方,高楼林立,商业繁华,人口密集,这是县城所在地——城关镇。

    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记载着湟源的神秘与古老,滔滔湟水的清波,涌动着生命的张力,那是情感的渲染与脉动,充满活力的湟源就是这样灵动又多情。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部,史称“海藏咽喉”“海藏通衢”。湟源承千载风云,成就了独具魅力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雄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滋生出了许许多多色彩斑斓、优美动人的千古传说。

    微信图片_20191108094910.jpg

    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风,秀丽的风光,使这片雄浑厚重的文明沃土充满了灵秀之气,走进湟源,犹如走进了历史的文库和瑰丽的画卷。

    秦代以前,湟源属“西戎羌地”,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设临羌县,西汉时属金城郡的监羌县,唐时属鄯州的鄯城县地,明清时建丹噶尔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湟源县。

    史前时代,古羌人在这片水草丰美的热土上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湟源博物馆里存放着两件文物,分别是“犬戏牛鸠杖首”和黄帝的“四面铜人”,观赏中,让人即刻感受到此地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犬戏牛鸠杖首”,是在鸠头状杖銎上的一端塑铸了一条昂首张口翘尾的猛犬,另一端塑铸一头耸肩奋力的母牛,牛犬相向而立,作欲斗状,母牛腹下一神态安然的牛犊正在吮乳,这件文物构图简洁明快,造型生动,极富生活气息。据专家考证,“犬戏牛鸠杖首”为古代首领西王母的王杖。“犬戏牛鸠杖首”的设计者,把原始质朴的生产生活图,原模原样地铸造在鸠杖首上面,体现出三千多年前古人类的冶炼技术和丰富的想像力。无论是纹饰的整体布局,还是图案的细微之处,都一丝不苟。作为瑰宝之一,其独特性、惟一性和可识别性是其他文物都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证明这里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微信图片_20191108094856.jpg

    黄帝四面铜人,为铜铸杖首,造型奇特。一人伸腿而坐,左右臂至胯部各铸一面,双脚铸为一面,成四面人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司马迁的《史记》,是以黄帝为开篇。此前的《逸周书》《吕氏春秋》《庄子》《山海经》等古籍中,都记载了许多有关黄帝的传说。其中有多处提到“黄帝四面”,即黄帝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到东西南北。在远古时代,人们都要把他们心目中的“圣王”说得神奇、神秘一些,这样才能有别于一般凡夫百姓。故有“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参漏、文王四乳”等传说。

    据资料,黄帝与其弟炎帝都是羌族部落的大首领,出生于青海或周边地区的羌人部落中,后来,二人到中原,成为治理华夏的“圣王”。黄帝与昆仑山戚戚相关,《庄子》记有:“昆仑之虚,黄之所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山海经》载:“昆仑之丘,帝之下都。”而《穆天子传》则记得更为明确:“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四面铜人”构思巧妙,造型生动,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由多种金属合铸而成。它蕴含有很多的史学信息,亦为上古史中有关黄帝传说的物证。

    人类的活动迹象,总是以实物或遗址作为凭证。在湟源,移步便能看到遗落的古城和军事城堡。不妨先把目光移向县城东一公里处的“破城城”。这里,有一块野草丛生、残破得只留下城墙的地方,是当时的临羌城遗址,堪称青海第一古城。据称,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进军湟水流域时设临羌县并筑此城,东汉时的护羌校尉邓训驻守在这里治理羌乱,以德怀远,深得羌人爱戴。死后家家立祠堂、建神龛,希望得到邓训赐福保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神灵塑到了西宁和湟源的城隍庙,成为护佑一方的偶像。

    再注视北面,这里叫绥戎城,又称北古城,与临羌城互为犄角,拒守东峡咽喉。此城建于西汉时期,后经历朝历代加固扩建,作为军事重镇,是甘青地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此城与药水峡中的护羌城是临羌城重要的军事辅助设施,三座古城,三足鼎立,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距湟源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有一古城叫石堡城,又称“铁刃城”。该城自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吐蕃修筑以来,便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至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几十年时间里唐蕃之间战争频发,数万具英烈忠骨葬身于战争的硝烟中。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首诗中便有“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讥讽。

    透过遗存的古城堡,我们感受到的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历史岁月,它无不折射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变迁。

    丹噶尔是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古城建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当时的建筑规模除西宁外,在河湟地区首屈一指。明清时,这里商贾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有“小北京”的美称。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一条主街,连接着城隍庙、厅署、文庙、镇海协营署等,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城内民居更有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轴线明显,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成“非”字形结构。民居房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木板上雕刻着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图案。屋宇式、墙垣式的大门规格和做法非常严谨。走过街巷,一看大门,便知户主的身份、家境以及社会地位等。这些明清时代留下的庭院瓦房,那青瓦灰墙,那红门朱檐,那门口的拴马桩都会告诉你,这里曾经住过大户人家。门楣雕刻有“福禄寿喜”“富贵牡丹”“五福捧寿”等寓意深刻、表示吉祥的图案。门墩有“麒麟走兽”“琴棋书画”等砖雕图案。那高门楼,那花墙裙,既有中原民居的特色,更有北方蒙藏汉文化的内涵。那些屋檐上长满的青苔,似乎把你引进历史深处,一扇扇或开或闭的大门,灰迹斑驳,门楣上雕刻的吉祥物开始剥落,张牙舞爪的麒麟在屋脊上与上翘的屋角相映成一种历史的音符,仿佛在陈述着民居内如歌的历史……

    街道两头是城门。西门叫拱海门。拱是指拱手作揖,海是指青海湖(西海)。拱海门道出了丹噶尔人拱手西海,以礼相待,宽厚待人的传统美德,表达了人们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恭敬之意和对人畜平安、社会和谐的祈求。东门叫迎春门。迎春就是表达人们期盼万物复苏,迎接四面八方来客的意思。湟源因海拔高,气候寒,寒冷的日子其实就从深秋开始,直到来年盛春才结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盼春、思春是人们心底的最大心愿。每当积雪融化,万物苏醒,柳树吐绿,小草顶尖,时间已经到了五月初了。在漫长的冬春季,人们急切盼望春天的气息早日来临,在美好的春光中,进行商贸交易……城内,还建有城隍庙、文庙、学堂等,彰显了湟源人尊重历史、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儒雅学风。

    两件文物的出土,反映出卡约文化时期古羌人的冶铸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它的史学价值珍贵之极,出土于湟源,更加彰显了湟源久远的历史,这两件上古时代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创意奇妙,无不闪烁着卡约文化灿烂的光芒。

       湟源山水相依,景色秀美。从西宁往西,踏入山清水秀,山路逶迤的东峡,让人即刻享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峡谷中群山对峙,幽深静谧,峡内,有“山高水长”“海藏咽喉”“转危为安”等几十处摩崖大字,个个笔力遒劲,神采飞扬。每一处峭壁上的大字,其意与它周围的地形地貌,翠山秀水紧紧相扣,使人不由对周边环境乃至景色产生无限的遐思。

    北极山山势舒缓,起伏有致,五峰罗列,玲珑俊俏,状如高悬的北极星。蔼蔼草木覆盖着的每一座山头,或平缓、或凸起,汇聚成北极山的巍峨峻拔,旖旎秀丽,清纯优雅。山顶殿阁亭榭上下错落,雄伟壮观,醒目的北极塔塔体古朴精美,规模宏大,直指苍天。山间树木葱茏,幽径蜿蜒,蜂飞蝶舞,鸟歌虫鸣。登于此,远眺近瞰,群山城郭尽收眼底。

    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是紧密相连的。它容不得丝毫的修饰和夸张。只有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才能为历史罩上一道更为耀眼的光环。这一点,湟源人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到位,他们为湟源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如甘青近代史上的一代名士朱绣(1884~1928年)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年代,接受进步思想,接触进步人士,在西宁创办蒙番师范学校,亲自授课,推动了青海的教育事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帝国主义乘机抛出的“西姆拉会议草案”,企图分裂西藏,在这危急关头,朱绣受中央政府委派,赴藏谈判,取得重大成果,并撰写了《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一书。

    青海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地矿专家卢振兴(1920~1977年),在湟源完成小学学业后,胸怀理想,身背行囊踏上漫漫求学路。在兰州读完高中后,考进了重庆大学,幸运地成为了李四光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兰州西北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在参加西北普查矿藏资源的同时,参加了青海的许多重大地勘工作,徒步走遍祁连山,发现了许多珍贵的矿藏。1971年,他主持编制了《青海省祁连山南坡中段地质图》,这是青海省第一张大面积的小比例尺地质图,对青海地质勘察具有重大意义。

    朱绣、卢振兴仅仅是无数湟源人中的代表。其实,自清末民国以来,湟源人才辈出,如兴办教育的陈泽藩;一代名儒杨治平;获得法国文学博士的魏英邦;地方史专家王子贞;青海诗星魏经邦;留下名曲《四季歌》的青海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石殿峰;迄今在西部文坛有一定影响力的著名作家邢秀玲、井石及为挖掘湟源历史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学者任玉贵等,这些名人的大量涌现,与湟源人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密不可分。

    随着文化的深层积淀,湟源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的缅怀,而是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和体悟,继而用文化的力量推进社会的发展,尤其为全县的旅游事业腾飞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湟源,会让你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军屯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