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务要闻>媒体报道

    贫困群众灿烂笑容写满脸庞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0-05-20  信息员:车晓蓉  签发领导:王永旭  浏览:0次  打印


    “路修好了,出村方便了,大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村里建起了产业园,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还不少呢!”

    “破土房换新房,还有了稳定工作,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

    说起这些年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内心的喜悦。行走在西宁,你会看到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正在发生着巨变,贫困群众的灿烂笑容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写满脸庞。

    笑容背后,凝聚的是西宁历年来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是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崇高使命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更是西宁以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的孜孜追求。

    “我的幸福生活要从易地扶贫搬迁讲起”

    “搬?看病、修房子都没钱,还指望搬新房?”

    张世伟咋也想不到,2018年人生中第一家农家驿站开张,仅一个夏天,就赚了8000多元,他的幸福生活从此开始。

    这事还得从易地扶贫搬迁讲起。

    距离西宁市区约100公里、海拔超过3200米的本炕村,属于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先前,张世伟大半辈子就住在这里。小山村坡陡沟长、土地贫瘠,“没有人愿意来村里,嫁过来的媳妇都跑了。”

    2016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本炕村零散居住在山上的村民全部搬下山来,告别了土坯房,曾经困扰该村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得到破解。

    搬下山只是第一步,要让户户有营生、能脱贫、可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考验。

    “搬下山后,我们村地处官哈公路——通往青海湖等旅游景区的要道旁,过往车辆和游客较多,在驻村工作队和联点单位的帮助下,我开起了‘本炕农家驿站’,还配发床单被套,制作招牌。党和国家为我们致富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自己也得努力把日子过好,做好农家驿站的生意的同时,我准备再多养些羊……”张世伟说。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把搬迁安置区建设成为住房质量安全、基础设施齐全、社会事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的美丽乡村的同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扶持搬迁农户发展后续产业,不断拓宽致富渠道,稳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26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个充满活力的东至沟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芬芳五月,草长莺飞。远离城市喧嚣,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的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美不胜收。

    一大早,贺占香就炖好了一大锅羊肉,着手准备食材,迎接新的顾客。

    “快进屋,快进屋……”听闻外面的说话声,贺占香和丈夫牛占录前来迎接。走进小院,花香扑来,一盆盆鲜花开得正旺,菜畦里各种蔬菜鲜嫩欲滴,窗台上怒放的盆栽将这间简单朴素的农家小院装点得格外温馨。

    依据东至沟村特有区位优势,建档立卡贫困户牛占录开的农家院生意十分红火,不仅盖起了二层小楼,而且成了村里的脱贫光荣户。贺占香的娘家人看着姑娘生活美滋滋,不由地笑出了声。牛占录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也只有2万多元。现在好了,自从开了这个农家院,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如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东至沟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些迁往外地的村民又悄悄把户口迁了回来,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回村庄,一个充满活力的东至沟村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后我们要走绿色有机的发展道路,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依托东至沟村林场,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建成348亩油用牡丹基地和松龙潭口森林康养基地,为本村集体及村民增收提供优质保障。”东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满怀信心。

    入股企业分红、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发展实体经济……全市各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330个贫困村和485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815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643.56万元。

    “我们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50岁的湟中县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村民周文根本想不到,村里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会吃、都会做的馍馍,经过多年的发展渐成产业,180家馍馍铺遍布省内外。

    如今,该村约4成村民,在城市买房安家,村上还正在培育打造“夏都馍馍第一村”“青海馍馍第一村”。

    “刚结婚那一年,我和媳妇就去西宁的一家国营馍馍店打工,每个月包吃包住,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才150元……但在那学会了馍馍手艺。”现任汉水沟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文是村里第一代走出去的馍馍师傅。

    30年打拼,周文陆续经营过9家馍馍店,“每一家店经营成熟、有了基础,我就转让给村民们,他们可以来直接经营。”

    在汉水沟村,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给该村修建了一处馍馍产业发展中心,进行馍馍产业的培训和升级。同时,汉水沟村注册“青湟汉水沟馍馍”商标,村里40家经营条件较好的店都贴上属于自己的商标。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是关键,产业扶贫是有力举措。2016年以来,我市按照《西宁市发展产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从优化产业布局、落实产业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做大做强优势扶贫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惠民富民强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古城西宁,温暖着贫困群众的心田。如今,更多的孩子笑了,更多的群众笑了,更多的家庭升腾起新的希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