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脱贫攻坚

    【寺寨乡】“双手托起脱贫梦,争流蹚出致富路”

    来源:寺寨乡人民政府  日期:2020-11-02  信息员:王强  签发领导:张文炯  浏览:0次  打印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湟源县寺寨乡因户制策,不断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近几年中,部分贫困户从“扶着走”转变为“带头跑”,以“为有奋斗多励志,敢叫贫困变富裕”领跑在奔小康的路上。

    “顶梁柱的黎明”

    “当我被确诊为强直制性脊柱炎那一瞬间,我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当时儿子正在读书,母亲卧床不起(2020年3月去世),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跌入了贫困深渊。2016年4月党的干部通过走访,确定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找渠道、讲政策、鼓人心。现如今,在党的指引下,我逐步站起来了,我的家也逐渐富裕了。

    精准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为帮助张宝山早日脱贫,草原村通过“两委”会议,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不断的给他扶志鼓励,帮助他走出心里隐影。张宝山是自强的,他家就他一个普通劳动力,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他身上,但他是坚强的,没有被困难吓倒。经常挂在张宝山嘴上的一句话“要真正改变贫穷,只有自己干才是根本。”张宝山以前靠养殖牛羊维持生活,自患强直性脊柱炎后,无法从事重体力活。不甘“贫困落后”的他看到近年来青海湖旅游资源的商机,在亲朋好友帮助下,购买一辆金杯车,借助青海湖西海758单车俱乐部平台,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有时干脆整夜睡在车上,仅夏季在青海湖西海758单车俱乐部做后勤保障工作,收入达到了9000元。他高兴地说“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都享受到了,还了借款,党和党的干部就像那黎明,给了我老张一家幸福和希望

    有了第一步的成功,更坚定了他脱贫的信心。除每年夏天在青海湖西海758单车俱乐部搞好后勤保障以外,他还通过村民介绍在海晏博大公司找了份装卸羊粪的活,虽然天天跟羊粪打交道,但张宝山并不介意。他说“各级政府、帮扶单位都给与我极大的帮助,我感激不尽,帮扶人经常到我家,讲解政策,鼓励我多发展其它产业,自己再不努力,怎么对得起大家。再说这点苦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年下来通过自己辛苦劳作,装卸羊粪能赚1.4万元。

    2017年张宝山一家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在海晏县惠民小区购买了商品房。2018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09元,超过2018年确定的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小餐车拉出的大幸福”

    什么是脱贫致富路上成功的秘诀?答案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冲劲!寺寨乡五岭村就有一户人家在脱贫致富路上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把握了稳稳地幸福生活,他就是铁友恩。

    2011年,铁友恩父亲遭遇车祸,造成多根肋骨骨折,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用高昂,家中不仅负债累累,父亲也落下了二级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的残疾、母亲的年迈、妻子的怀孕,这一系列重担就压在了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身上。

    希望重燃!2016年铁友恩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5月,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铁友恩重操旧业开“有盛餐厅”,当年收入就让他们家达到了脱贫标准,成功脱贫。成为了寺寨乡最早脱贫的一批!

    脱贫致富!2019年底,不甘落后的铁友恩借助“530”贷款,联手湟源县魁盛餐厅经营起“魁盛家宴”流水席,凭着流水席年收入增长1-2万。现如今,铁友恩干脆关闭了自己的饭店,专心当起了魁盛餐厅的厨师,再加上流水席收入,年收入能达到90000余元。而其妻深受铁友恩鼓励,从湟源县维纳照相馆一个小小学徒,成为了一名婚纱照化妆师。一年也能挣到4万元。

    问起他,你觉得什么是你把我稳稳幸福的秘诀?他只会说靠的是党的政策,靠的是扶贫驻村工作的帮扶!但脱贫路上,也有他的坚持和努力,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懈谱下出属于自己的小康梦,而千千万万个铁友恩共筑一曲中国梦。

    说起他家的致贫原因,得从15年前说起,母亲得了肝硬化,常年卧病不起,为给母亲看病,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生活更加拮据,不幸,母亲于2007年离世。祸不单行,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又得了脑淤血,导致全身瘫痪长期卧床,兄弟俩靠着几亩薄田,打点零工维持着生计,还要承担父亲的医药费。父亲卧床长达6年时间之久,兄弟俩齐心协力,悉心照顾着久病在床的父亲的一应起居,为了给父亲看病买药,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外债,使这个原本就很贫寒的家庭,日子过得比吃了黄连还苦。因为家境贫寒,家中变故不断,兄弟俩人也就断了成婚的念头,就这样拖了半辈子。2013年,父亲去世了,兄弟俩背着外债,生活窘迫。

    “兄弟俩蹚出的致富路”

    “多年前,母亲得了肝硬化,父亲卧床不起,我们兄弟俩靠着几亩薄田,打点零工承担的医药费,也因以上变故,我兄弟俩身负外债,穷了半辈子,而现在,乡上的‘小盛’主任和我们的‘李书记’给我兄弟俩又提供岗位,又帮给我们讲解‘530’,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我们现如今只想好好挣钱,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恩

    铧尖村有这样一户贫困户,哥哥孟安仁今年56岁、弟弟孟芳仁今年53岁,两个人相互照顾、相依为命,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兄弟俩被纳入铧尖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

    铧尖村,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每家几乎都养一两头,家里有紧急情况了,卖出去,可以应急。2016年,“两委”及驻村工作队考虑到孟安仁兄弟俩文化程度不高,孟芳仁身体单薄,干不了重活,就建议孟安仁发展种养殖,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通过530贷款,孟安仁购入两头奶牛,开始发展养殖业。第二年小牛犊的出生就带来了七八千的收入。孟安仁尝到了甜头,谋划起农牧循环发展,利用家中18亩耕地,种植脱毒马铃薯、油菜籽。次年,孟安仁年收入将近一万元,不到三年时间,兄弟俩把借的外债还清了。而现如今,孟安仁将养殖规模慢慢扩大,循环发展,最多的时候家里养着6头牛,自己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

    2017年11月,孟安仁顺利实现脱贫退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12月,他被纳入到公益林管护岗位,兄弟俩有了明确的分工,孟安仁负责看护公益林,孟芳仁负责饲养奶牛、做家务,俩人还种了5.5亩马铃薯,2019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了11000多元,孟安仁的干劲足了,人也精神了很多。同时,兄弟二人还享受着每人5400元的到户产业发展资金的收益分红,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医疗保险参保金返还等各类国家惠农、强农、支农政策。

    现在,走进孟安仁家中,虽还是那几样简单的家具摆件,但屋内干净敞亮,窗明几净。兄弟俩人忙完农活了,便主动参与到村级公益事业。下一步,兄弟俩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踏上“发家”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