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湟源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占地200平方米,通过整合新增,优化设立综合受理等10个岗位,派驻法院等6家单位业务骨干常驻中心,采取“常驻+轮驻 +随驻+聘驻”方式进驻办公,按照社会治理中心“1+1+1+1+N”功能分区要求,打造“一厅五区四室” ,设置“八岗”,同时整合纳入公证处、行政复议中心,使之成为“七中心合一”的“中央处理器”;以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横向联动 纵向贯通”的党委...
湟源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占地200平方米,通过整合新增,优化设立综合受理等10个岗位,派驻法院等6家单位业务骨干常驻中心,采取“常驻+轮驻 +随驻+聘驻”方式进驻办公,按照社会治理中心“1+1+1+1+N”功能分区要求,打造“一厅五区四室” ,设置“八岗”,同时整合纳入公证处、行政复议中心,使之成为“七中心合一”的“中央处理器”;以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横向联动 纵向贯通”的党委领导、部门主导、多方参与的乡镇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两级中心运行以来,开展督导检查5次,提出意见建议23条,听取9个乡镇中心汇报5次,研究解决中心问题4件。
“1+N”联动体系,联出平安建设“新动能”
“一个方案”明确工作职责。根据省市关于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制定《湟源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行实施方案》,推动资源整合、运行统一、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进一步明确接待、办理、转办、交办等工作流程,强化“一站式”窗口受理,有效解决群众诉求。“24项制度”保障中心运行。创新“11123”治理模式,实行“一月一联席,一月一研判,一周一例会”运行模式,建立不定期“会商会办+培训”运行机制,形成“日签到+周评价+月总结”的管理模式,召开会商会办会议4次,召开例会10次,分析研判联席会5次,合力化解疑难复杂历史遗留案件2起。
“3+4”调解机制,绘就平安建设“新枫景 ”
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平安湟源创建为牵引,聚焦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等实际情况,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加强诉调、警调、检调、访调“四调对接”,强化行业调解和诉前调解联动,联动调解182件,成功率达100%,涉及金额55万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调解”新格局。挂牌成立全市首家“代表委员调解室”、成立“湟源县人民法院、司法局联合调解工作室”、湟源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驻拉拉口人民法庭、茶汉素人民法庭“工作站”;打造“湟源县综合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驻信访局调解室”;实现湟源县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全覆盖。
“3+N”服务模式,打好平安建设“组合拳 ”
中心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集法律援助、检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 3项功能于一体,整合律师等法律服务力量,探索“案件指派+控告申诉+法律咨询”工作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解答法律咨询375人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8份,指派法律援助案件90件,挽回经济损失60万元。
“三级平台”联创,共画平安建设“同心圆 ”
依托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村综治网格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坚持“县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社区)为主”的三级协同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三级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构建“党建+平安网格+群防群治”治理体系,将村警、人民调解员与网格员融合排查、融合调处、融合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协同协作协助,夯实平安建设前沿阵地。联动排查矛盾纠纷1531次,调解矛盾纠纷416件,成功率达100%,涉及金额1210万余元。
“多维一体”智慧平台,筑牢平安建设“防火墙”
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统筹联动作用,加强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信息平台联建机制,统筹整合“雪亮工程”视频监控、青海智慧调解平台系统,青海省信访系统、人民法院调解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终端设备平台打造,实施数据采集录入、线索收集整理、电话接访群众、信息共享等工作,切实打造县委高位统筹、中心统一调度、部门联动发力、社会团体助力等多元化、一体化化信息平台。处理来电案件16件,来访案件95起,数据录入23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