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专题>文化旅游>县内景区

    湟源排灯焕生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青海非遗生活馆  日期:2024-02-07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新闻摘要:如今的湟源排灯已成为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的主角,是湟源县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在不断地发展中,湟源排灯自然地融入汉、藏、蒙、回等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因素,并形成由能工巧匠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及雕、绘等技巧而制作的工艺品。湟源排灯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传说等内容。2006年灯彩(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湟源县历史悠久,在...

    如今的湟源排灯已成为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的主角,是湟源县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在不断地发展中,湟源排灯自然地融入汉、藏、蒙、回等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因素,并形成由能工巧匠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及雕、绘等技巧而制作的工艺品。湟源排灯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传说等内容。

    微信图片_20240207095255.jpg

    2006年灯彩(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湟源县历史悠久,在西汉时期就设置了临羌县,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岁月。自唐到清,湟源为西北茶马名市之一,也是从中原入藏的重要关口。清末民初,当地商贸通达四海三江。其间,大批山西、陕西商人来到湟源安家立业,他们带来了大批资金,也将内地先进文化带到了日月山下。

    “大致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首先将属于中原文化的牌灯元素带到湟源。起初是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此后,招牌制作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的‘牌灯’。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单个的‘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

    “牌”到“排”,湟源排灯就这样悄然兴起。

    湟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排灯是它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读懂湟源,先要读懂湟源排灯。湟源排灯并非天生而来,但湟源人精益求精、作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将“湟源排灯”延续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表达了各族人民对乡土的热爱,成为丹噶尔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湟源排灯逐渐采用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等,除绘画外现在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艺术形式,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故事等,使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1958年,排灯框架大多被毁,图案也基本散失。对于湟源排灯来说,这是沉重的打击。1992年,湟源县政府出资恢复湟源排灯。县上的文化部门组织手工艺人制作了70架排灯。第二年正月十五,这组排灯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伴随着人们热切地讨论,在那个春天,排灯制作这门原本淡出大众视野的老手艺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因为中断了三十多年,不少排灯制作的传统技艺已经失传。为了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排灯艺术,2006年,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排灯作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2007年年初,湟源县举办首届排灯艺术节,200余架形态各异的湟源排灯在湟源县城东西大街大放异彩。随后的元宵节,湟源排灯在西宁新宁广场展出,数百架形制各异的排灯震撼了无数慕名前来赏灯的群众。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排灯)文化艺术之乡。《湟源排灯系列作品》在第四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和平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项目,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第二年,原村党支部书记冶尖措瞅准发展时机,在县委组织部的帮扶下,制作大量排灯悬挂于村内,并通过撰写村史、挖掘景点、打造民俗博物馆种种途径,打出“湟源排灯第一村”的名号。

    2020 年12月,湟源县文体旅游局授予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为湟源排灯传承保护基地。2021年1月,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湟源排灯创新工作室。

    2022年湟源排灯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中,西宁市湟源县——用排灯讲述丹噶尔故事案例榜上有名。湟源县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湟源排灯为依托,着力打造湟源排灯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赋予文化旅游内核,这个案例的成功上榜说明非遗在文化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湟源排灯“活”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排灯艺术,湟源县丹噶尔皮绣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发展新路径,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工艺技术上也在与时俱进。

    今年71岁的张永福(原湟源县文化馆馆长)是湟源排灯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专注湟源排灯三十多年。

    2006年、2023年,张永福策划设计的湟源排灯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今年湟源排灯邂逅南京秦淮灯彩,1月11日一天内两次被央视报道。2021年,在张永福的带领下,湟源排灯传承人创新制作出100多个精品湟源排灯。2021年1月,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湟源排灯创新工作室,以培养创新技术人才为己任,技术传承为依托,致力于湟源排灯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及解决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培养非遗传承人和优秀工匠人才。

    张永福介绍,新研制的湟源排灯和展架从材质、工艺、画面入手,选取红木等上好的材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台式、悬挂式、手提式排灯系列产品亮相,试销成功后,湟源排灯迈出了从观赏性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湟源县“持续挖掘排灯非遗文化资源,拓宽排灯生存发展空间,科学论证、精准定位、详细规划,依托排灯文化‘软实力’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在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彰显地位。让湟源排灯“走出去”。借助融媒体中心线上宣传平台、新媒体网络平台等,面向省内外开展线上宣传推介,持续提升湟源排灯知名度。线下打造排灯传承体验中心,推动排灯非遗文化走向群众生活娱乐,增强大众对排灯文化参与感、认同感,汇聚起民间宣传效应,努力让湟源排灯品牌立足西宁、走出青海、面向全国。

    为促进湟源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展示湟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加强南京和西宁两地文化交流,湟源县牵手南京共同举办“双宁”灯会,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秦淮花灯”和“湟源排灯”同时展现在湟源丹噶尔古城和江苏秦淮老门东。2023年12月29日,为迎接2024农历新年,湟源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的30个湟源排灯、10幅灯架,跨越2000公里,走进南京门东历史街区,扮靓南京古城的夜空,向市民游客们展示祖国西部的非遗文化魅力。同时在今年春节期间,湟源排灯将赴澳门参加2024年新春贺岁演出暨非遗展示活动。

    近年来,随着湟源排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湟源排灯不仅在青海家喻户晓,还走进了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深圳等地,走出了省门,登上了世界舞台。

    如今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李永清的带领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宗旨,加大研发团队尖端人才培训力度,使产品规范化、产业规模化、团队专业化,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利用自身的技艺优势发展致富。大力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鼓励劳务品牌开展政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育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从优势产业入手,积极培育“技术明星、技术状元、技术能手”“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打造“丹噶尔皮绣”“湟源排灯”成为劳务品牌中的文化招牌。积极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强化非遗保护团队,截至目前多种形式从业人员达100余人,近三年累计培训绣娘、排灯制作等1600人次,丹噶尔劳务品牌已覆盖湟源县全域。已建成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培训基地、青海省大学生见习基地、青海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青海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青海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青海省就业帮扶车间、市级龙头企业“丹噶尔绣娘”为青海省劳务品牌等诸多品牌。

    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公司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守正创新”,积极开拓非遗新渠道,不断尝试开发皮绣、排灯非遗文创产品,截至目前研发非遗文创产品有湟源排灯儿童手提灯、台式、悬挂式等10余款。同时依托丹噶尔皮绣、排灯研发基地和青海非遗生活馆,培育和发展非遗研学体验,截至目前接待各类企事业单位免费参观游览、研学体验100余场次。

    综上所述,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以丹噶尔皮绣和湟源排灯为依托,通过非遗产品的产销研、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提供岗位、交流宣传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促使乡村文化产业再振兴。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