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专题>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及示范社

    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之路 增强非遗活态传承能力

    来源:湟源县文体旅游局  日期:2024-05-11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新闻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美的湟源排灯、质朴的丹噶尔皮绣、形状各异的湟源香包、醇香的湟源陈醋、酥脆的湟源酸辣里脊、美味可口的严酿皮、享名西北的六月六花儿会……湟源县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传统技艺、美食和歌舞,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被固定为迥异其趣的“文化基因”,成为湟源各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非遗“兴”起来,体现在充沛创造力上。人们常说,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美的湟源排灯、质朴的丹噶尔皮绣、形状各异的湟源香包、醇香的湟源陈醋、酥脆的湟源酸辣里脊、美味可口的严酿皮、享名西北的六月六花儿会……湟源县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传统技艺、美食和歌舞,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被固定为迥异其趣的“文化基因”,成为湟源各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非遗“兴”起来,体现在充沛创造力上。人们常说,守护好非遗就是留住传统。近年来,湟源县以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湟源陈醋、湟源香包、湟源剪纸等传统手工艺项目为切入点,通过采取“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应用,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实践三者融合。针对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群的技能培训成为常态化,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有效弥补传承人在艺术涵养、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等方面的短板,不断提高非遗传承水平,激活非遗生命力。

    让非遗“兴”起来,体现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湟源县建成“青绣”工坊3家,在庙沟、莫多吉、本炕、上泉尔、南岔、巴汉7个村建成丹噶尔皮绣基地,确定皮绣经纪人10人,发展皮绣制作农户300户,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切实带动周边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当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其他11家非遗企业也就近吸纳人员带动就业增收,促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让非遗“兴”起来,体现在文旅融合发展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发展旅游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实施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农村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湟源皮绣、湟源陈醋、湟源排灯、严酿皮、余甜醅等项目进驻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以春节、元宵节、文化遗产日、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香包节、腊八节、“六月六”花儿会展演等节庆活动为载体,精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美食等类别的非遗项目,组织非遗企业、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好物推介、短视频宣传等形式开展非遗展示展销活动。

    下一步,湟源县将以发展非遗产业为保护传承抓手,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非遗企业的帮扶力度,纵深推进非遗人才培养,在各乡镇村建立和发展非遗工坊,与非遗企业合作建设传统技艺向产业平台转化机制,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振兴格局。结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对非遗传统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良,使之更具市场竞争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艺术创意相结合,打好非遗融合发展牌,将湟源文旅品牌、产品、服务宣传推广出去。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