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专题>文化旅游>县内景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

    来源:湟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日期:2024-06-21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新闻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是丹噶尔地区明清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块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是西北地区罕见的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它发展于民国年间,创新于改革开放时期,盛兴于当今新时代。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群众高超的智慧和艺术精华。它的制作工艺和绘画形式,表达了湟源人民对家乡人文习俗和风土人情的美好思想情感,是我国灯类艺术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艺术奇葩。它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道光年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是丹噶尔地区明清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块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是西北地区罕见的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它发展于民国年间,创新于改革开放时期,盛兴于当今新时代。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群众高超的智慧和艺术精华。它的制作工艺和绘画形式,表达了湟源人民对家乡人文习俗和风土人情的美好思想情感,是我国灯类艺术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微信图片_20240621092239.jpg

    它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随着丹噶尔古城商业贸易的兴盛,交易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的繁荣,吸引了许多内地各地的商贾大咖纷纷云集丹噶尔,城内商号林立,货物囤积如山,丹城的民族贸易达到了鼎盛期。各商号为招揽生意和顾客,便纷纷制作本商号的号名招牌,置于商号门前。内置蜡烛,夜晚点燃,亮如白昼,这便成了湟源排灯最早的雏形。之后,各商号竞相攀比,不断改进,商号招牌亦做的越来越高端大气,精美华丽,发展成为有底座,有图案,形状多样,内容丰富的牌灯。后来,各商家为了更多地吸引和招揽各路生意,又别出心裁,相互联营,把牌灯改制成了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从此,湟源排灯从牌灯到排灯发生了质的飞跃。

    它的制作工艺、形状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框架选用上好的木料,纯手工榫卯结构,用心设计,精雕细刻;其形状做成长方形、扇形、菱形、马鞍形和蜂蝶形等;灯壁选用蚕丝薄纱,并在每格中画一图案;图上的内容有山水花草、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及一些历史人物故事等。每到夜晚,各商号排灯一齐点亮,整个街道灯火辉煌,熠熠生辉。高原古城便沉浸在灯的海洋中,成了西北高原上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观赏和洽谈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湟源排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为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湟源县积极打造“排灯文化旅游节”“湟源排灯展”“双宁灯会”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不断提升湟源排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湟源排灯艺术大放异彩。

    湟源排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经过了艺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研发,他们本着以传统中创新、发展中求变的理念,对以往的排灯进行大胆改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相结合的技术,增添了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风俗民情和文物古迹等内容;画面囊括了民间手工艺品、美术、书法、皮绣、剪纸、皮影、香包、堆绣、洐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有机地融入了汉、藏、蒙、回、土等各民族及河湟文化元素。集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排灯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排灯画面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更加造型完美、形象逼真,声情并茂,达到了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受,增强了湟源排灯这件民间艺术精品的无限生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非遗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湟源县出现了杨增贵、张世全、吴生贵等一批独具匠心的湟源排灯非遗传承人,他们在传承发展湟源排灯这一瑰丽的艺术奇葩中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和精湛的技艺,为传承发扬排灯文化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湟源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排灯)之乡”。湟源排灯成为了一颗永不褪色的璀璨的东方民间艺术瑰宝!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