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务要闻>政务要闻

    湟水源头溢幸福 古道丹城漾新风——青海湟源县着力培育文明风尚擦亮幸福底色纪实

    来源:精神文明报  日期:2023-12-01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深秋时节,湟水河源头的古城湟源秋意正浓。沿109国道前行,东部峡谷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络绎不绝的自驾游客沉醉其间;农家院落前的晒场上,麦粒在阳光的映照下,一颗颗都变成了金黄色;西部雪山连绵起伏牧草金黄,洁白的羊群和黑色的牛群点缀其间。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藏文化与汉文化交汇带,也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唐蕃古道要冲,素有“海藏咽喉”之称。近年来,青海湟源县倾力悉心打造廉洁高效、功能完善、生态秀美、环境洁净、精神饱满、文化厚重、新风荡漾的覆盖城乡、全民共建共享的人居环境,不断擦亮居民幸福底色,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增色添彩。

    晒出能效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10月30日中午12时10分许,湟水河畔的湟源县政务服务中心2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里,一名群众正在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事务,其他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间隙,赶紧拿出自带的午餐开始“拼桌”用餐。

    针对群众办事“工作日没空办、下班时没处办”难题,湟源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周末不打烊、中午不断岗”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随时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办到位;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更多力量资源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应享尽享,切实以政府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

    同时,通过晒出能效榜,强化示范引领和促进互学互促,让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我们把市场主体设立、办证等压缩至0.5个工作日。此外,为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厅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专门受理‘办不成的事’,全力调度相关窗口部门办成事。”湟源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高世顺说。

    今年以来,湟源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内资、私营企业246户,专业合作社11户,个体经营户916户。全县窗口单位接受企业、群众评价102296次,其中非常满意13074次,满意88667次,基本满意555次,没有不满意和投诉事件。高世顺还介绍说,政务服务中心正准备另迁新址,面积扩建到2200平方米,服务窗口也将由现在的22个增加到71个,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目标,打造高效舒适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转换

    湟源县围绕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筑牢西宁西部生态屏障的目标,统筹推进森林城镇建设、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和湟水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既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湟水河302个入河排口的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已完成,权责全部划分清楚,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湟源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张荣表示。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难点问题,湟源县打响2021~2025年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先后实施和平乡小高陵片区和茶汉素村、大华镇三条沟村、巴燕乡上浪湾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还在东峡乡拉尔贯村18户分散居民试点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生活污水0.6~2立方米。今后,将根据民居分布特征,大力推进“集中+分散”农村污水治理模式。

    如今,一幅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轴的美好画卷正在湟水源头徐徐展开、精彩呈现,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内涵。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沿湟水河、药水河分布的丹噶尔古城、大黑沟森林公园、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唐蕃古道·日月藏乡、日月山下·二十四个庄廓等人文、自然景观和民宿人气火爆,共接待省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23万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9.7%和29.7%,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文商旅融合与价值转换。其中,丹噶尔古城举办的2023年首届中国丝绸之路摄影大展暨湟源县“中秋佳节·与国同庆”系列活动中,秦腔专场、群众文艺展演和汉服巡演、丹噶尔厅署升堂表演等吸引1.48万人次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倍。

    抓建设提品质彰显古城新魅力

    湟源丹噶尔古城及其周边区域建筑主要依托湟水河、药水河两岸呈带状分布,老旧小区较多。经排查统计,县城共有129个居民小区,其中111个需要改造。“改造是由外到内的,包括基础设施的改造、配套设施的完善、服务设施的提升等,涵盖水电气暖及绿化、休闲、教育、养老、医疗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缺什么改造什么。”湟源县城乡住房与建设局项目办负责人盛延宗表示。

    2020年以来,湟源县坚持“政府引导、居民自愿”原则,将老旧小区逐年纳入改造计划,提升物业服务市场化运作水平,探索“三无楼院”管理小区化。截至目前,已完成82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居民5349户,营造居住舒适、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美丽家园。

    紧邻109国道的石刻公园设有便民早市和夜市,经营户多为周边农户,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在规范管理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采取柔性执法,让城市既有温度和“烟火气”也有“颜值”。自2021年以来,湟源县通过实施高原洁净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围绕构建“大市政、大环卫”格局,探索城乡一体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试点,完善人居环境乡镇评比挂榜和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共建共管共享新格局。

    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湟源县现已建立“户收集、村保洁、环卫清运、县处理”工作机制,促进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146个村已全部配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并完成4428座农村问题厕所的整改。同时,倾力悉心打造的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中心、湟源峡南北两侧山体景观渗透带、湟水河和药水河生态廊道以及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泵庄滨河风貌区、池汉山水城市风貌区、大华绿色产业风貌区初步呈现,宜居宜业的古道丹城、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焕发出更加迷人的新魅力。

    打造湟源特色农村养老新模式

    申中乡河拉村是一个农牧并存的山村,共有193户人家,说起薛海刚,人人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好女婿好儿子。他的岳父吴全业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岳母是言语残疾,入赘河拉村的23年来,他体贴入微照顾岳父母。去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贷款10万元养殖藏羊,一年下来,家里的羊已由80余只增加到150余只。今年,薛海刚的母亲因病住院治疗,夫妻俩商量后,干脆把母亲接到身边来共同生活。

    湟源是西宁市各区县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现全县老年人为23344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1.1%。其中,60岁以上“四类”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3397人。针对老年人口占比大的县情,县民政局首推居家养老,精准落实高龄津贴制度,每年为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近1200万元,并率先在全市落实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购买全覆盖。

    同时,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成首个“老年怡心园”,辐射周边5个村的老年人,逐步形成家门口养老和自助互助养老湟源特色农村养老新模式;结合“一老一小”实际,创新实施“壹桌”服务计划,在日月藏族乡尕庄村幼儿园建设“大手牵小手”小餐桌试点两个,为283名老人和46名儿童提供餐食服务,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

    此外,以“政府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掏一点、社会组织捐一点”的自行运营方式实施“养老新家园”计划,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农村老年之家65个。“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能力同步提升行动,加快老年养护院等项目建设,实施养老新家园改造,满足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湟源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武林介绍说。

    田园牧场荡漾时代文明新风尚

    来到湟源峡谷中的东峡乡下脖颈村二社,109国道边那棵树龄约240年的旱柳如同一位迎来送往的长者。沿着那条新修的柏油路蜿蜒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村民季春沛利用自家的小院经营农家乐,至今已有21年,主打用散养土鸡烹制的家常菜及山上采摘的多种野菜,生意十分红火,夏秋季节,13个包间基本都是满的,服务员都是家人和村里的妇女,带动村民增收。像这样的农家院,全村共有13家。“平日雇4个人,周末得雇6个人,一年下来能挣个20来万元。”季春沛说。

    波航乡南岔村是一个易地搬迁的新村,18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命名的小巷整齐划一,村口还建有小游园、村史馆、商铺及皮绣坊等。最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在能人书记张海福的带领下,组织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去县城或西宁市区务工,妇女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皮绣的制作,由皮绣非遗传承人、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海萍提供技艺培训、产品订单并统一销售。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务工人员,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4000元。

    “死了没气,活着受气;生前无人管,死了十大碗。”针对农民腰包鼓起来、婚丧嫁娶攀比成风的陋习,湟源县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营造革除陋习、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同时,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简办喜事丧事,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申中乡卡路村“两委”为方便村民,用村集体资金购买一套专用音响设备,将丧事中用到的哀乐、唢呐曲录制成音频储存到移动设备里进行循环播放,既节省了请乐队的费用,也使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进展、收到新成效;前沟村邀请村里有威望、熟民情的老党员、老教师等乡贤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将一碗熬饭(“熬”同“孬”音,青海习俗菜肴,用羊肉及汤、白萝卜片、洋芋块、粉丝等做成的烩菜)办丧事纳入村规民约。目前,此举正在全县推广,切实践行了“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

    波航乡南岔村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板凳会、拉家常等形式,组织村民开展“传思想习理论、传文化习新风、传政策习富路、传法律习法治、传道德习品行、传科技习兴业”活动。同时,全村36名党员带头推进移风易俗和树立文明新风,持续优化“巷道小院为幸福生活加码”品牌。“以前办一场丧事得七八天,办流水席,现在都不超过三天。”张海福说。

    近年来,湟源县依托覆盖所有乡镇、村社的1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倾心打造“丹城宣讲团”“红石榴”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大力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促振兴”“身边的道德模范”等活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持续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路。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