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魅力湟源>文化旅游

    文坛奇才李作英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17-07-27  信息员:车小蓉  签发领导:王永旭  浏览:0次  打印

    李作英生于1913年,字自奋,笔名阿英、端木贤、青果、疑瑟等,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李苏。青海省湟源县人。兰州中学毕业。1930年入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农业科就读。因不满现实,发表“言论”,被校方开除。返青后历任湟源小学、西宁职校附小和西宁中学、回中、职校的教员,国民党湟源县党务特派员、青海省政府教育厅主任科员、秘书、省政府统计室代理主任等职。1934年11月12日,青海“辚辚社”发行刊物《轮影》,他为编辑委员会五个成员之一。

    早在青年时期,就发表诗文,并在省内有一定影响,有人曾喻他为“青海的小李白”。工作时,抨击时政,揭露蒋、马的封建专制统治,因而触怒了马步芳,使他遭受两次牢狱之苦。1944年初,为了抗日救国,在省教育厅任秘书时,响应国民党政府在青海征集知识青年从军,不顾家室之累和年已逾32岁,毅然报名参加。马步芳劝他不要去。李当即回答:“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国都快亡了,救国还分什么年龄大小。”他到汉中军营二O六师政治部担任《青年周刊》编辑时,利用办刊的机会,发表了许多慷慨激昂、正义凛然的爱国抗日诗文。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返青。1946年下半年因与李洽政见不同,当面责骂李洽,被上告马步芳以反马反蒋罪名开除公职,并下令青海所有单位和学校不准聘用。从此失业,无以为生,又慑于马步芳的淫威,怕遭意外,遂在亲友规劝帮助下,悄悄逃出了虎口,漂泊在外,急不择业,经人介绍,到甘肃河西警备司令部工作,后在南京住闲。1949年元月,经湟源县同乡谈明义介绍,又参加“青年救国军”,跟随其后奔波,给自己的历史蒙上了阴影。

    解放前夕,即1949年8月,返回青海,直到1955年8月的6年中,在湟源职业学校及城关三个完小教书。包括1933年到1947年在青海从事教育工作12年,前后教学生涯共有18年,桃李满西宁和湟源。60年代初,因历史问题,在祁连八宝农场劳教二年。1962年解教返湟源。1965年2月2日逝世,终年53岁。

    李作英一生淡泊功利,不愿趋炎附势。但嗜酒如命,饮酒作诗是他最大的爱好。曾仿照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字体,自己抄写的诗集30多首,多未发表,已散失。晚年还写了不少诗词,现列其词一首于后。

    《八月十六日与舞阳、寿阳同饮湟水林畔》(1964年)

    一句话一杯酒,引叫愁恨万般有,

    不愁鬓发已成斑,儿女痴痴怜语久。

    孩儿成立女长成,未将明镜惜星星,

    千年千日千杯酒,尚有钟情一老翁。

    钟情自古怕成痴,人世因缘总是疑,

    微笑拈花何须语,秋风瑟瑟雨丝丝。

    李作英一生发表不少诗文,部分已散失。目前查知的有以下几篇:

     《滴滴泪》(词)1964年除夕为亡妻作;《有怀》(诗)1964年夏怀念亡妻;《鹧鸪天》(词两首)1961年、1962年元旦,写自己的身世;《新文艺运动与青海》刊《青海评论》,署名自奋;《刘邦的眼泪》刊《青海青年》,曾在青海文坛轰动一时;《西北的连环马》刊《上海申报》(一说刊《南京民国报》);《马仲英屠杀湟源县城纪实》刊《青海省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64年3月,署名李苏(是又一笔名);《我的自述》,署名呆鸟,刊《青海青年》二卷二期和二卷三、四合期,民国三十年二月至三月,该刊编后记称:“呆鸟君是青海长于文艺写作而又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遭遇最不平凡的一位青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