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务要闻>媒体报道

    家园的谋变从这里开始 ——记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湟源县

    来源:  日期:2020-04-09  信息员:车晓蓉  签发领导:王永旭  浏览:0次  打印

    3月中旬,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我省西宁市湟源县榜上有名。

    湟源县是西宁市,乃至全省的文化旅游大县,每年旅游旺季,涌入该县的游客不计其数。在全省大力推行全域旅游的当下,除了景区景点,旅游地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无疑能够给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3月26日清晨,车窗外不断向后移动的景致显得格外静谧。蜿蜒的乡村道路比想象中的还要平整。转过一个弯,一条人工修整过的河道进入眼帘,河道上一座木质扶手的小拱桥平添了几分诗意。

    进入湟源县大华镇托思胡村,两侧依旧保留着很多旧日的土坯房,但干净整洁的村容却让人有一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错觉。

    村里很安静,甚至听不到犬吠,只有村委会大院里有一番响动。

    “村里很多人都搬到县城去了。”走在村道上,托思胡村党支部书记石成圆说出了安静的理由。“虽然常住人口不算多,但是村里的卫生却一直保持得很干净。”石成圆说,现在村里每隔50—100米就放置着一个垃圾桶,供相邻的村民倾倒垃圾。村里的保洁员负责将垃圾桶里的垃圾清运到4个大型垃圾箱里,垃圾箱满了,就可以随时通知县里环卫部门来清运。

    村里的清运垃圾工作也不全靠保洁员。“有时候村民和村干部都会主动负责清理。”石成圆说,长期不在村里住的村民家门前的卫生,都是由村干部和其他村民负责清理,以保持村容村貌整洁。

    “就是这里,以前村民就把垃圾倾倒在这里。”在路过一处拐角时,石成圆指着已经长出了一颗灌木植物的空地说道。

    通过介绍记者得知,在实行村庄清洁行动之前,除了一些能够用作燃烧取暖的垃圾外,剩余的垃圾都是露天堆放,随意倾倒,稍微注意一些的村民还知道在垃圾上面盖一层土。“但天热的时候那个味道是盖不住的。”另一个重灾区就是村里的河道了。

    “我们村里的这条河几乎每年都要发一次洪水,以前河道里的垃圾就只能依靠洪水冲到下游去。”石成圆说。

    但如今,村里的河道已经修筑了堤岸,河道也重新经过整治。“现在河道里偶尔会有风吹下去的垃圾,我们都会组织人员及时清理。”

    54岁的张秉莲对于村里的环境改善有着切身的体会。张秉莲说,以前村民们都是随处倒垃圾,村里的环境卫生完全就是脏乱差。刚开始村里规定垃圾必须要定点倾倒的时候村民还有些不理解,但随着村里环境越变越好,村民们这方面的意识也逐步提高了。“现在和以前相比,改变的可不是一丁半点。”

    据了解,目前,湟源县已实现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全覆盖、全保洁、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以“三清五改治六乱”为导向,按照“户集、村收、环卫公司清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93%。

    “你看,我们现在不仅用水方便,污水排放也和城里基本上没什么两样呀。”此时正值中午时分,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村民赵永明正在洗手,准备做饭。

    走进赵永明家,房间内的陈设布局与城里的住房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是厨房与卫生间,因为有污水管网,装修布置与使用便利性方面几乎是城里住房的标配。

    据胡思洞村党支部书记张英邦介绍,胡思洞村是个易地搬迁村,因为距离县城较近的缘故,村里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污水管网的建设。“村里铺设的污水管网是直接连着县城的市政管网的。”有着如此便利条件,胡思洞村打算借助今年的厕所革命工程,逐步将村里的旱厕全部改为水厕。

    如今走进胡思洞村,被村道分割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瓦房,太阳能热水器、暖气等设备一应俱全,一幅现代化城镇的模样。而村委会广场上被保护起来的皮影戏台和一座木质结构房屋,算得上是村里的两个老物件了。而就在这两个老物件的夹角处,则是一座与城市公厕一个样式的公共水厕。“这个水厕差不多是去年刚盖好的,由于现在天气还冷,水管被冻住了,所以还没法用。”张英邦说。

    “搬迁到这里以后,村民们还是挺注重村里的卫生的,尤其这里铺设有污水管网,污水排放方便了,以前那种乱泼、乱倒的现象已经没有了。”

    距离县城较近的村庄可以建设连接市政管网的的污水管网,距离县城稍远一些的村镇则因为建设成本过高,而无法直接获得这样的便利。但湟源县也找到了一条在乡村建设污水管网的新路径。

    目前,湟源县46个村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修建污水管网160公里,修建农村污水处理站14座,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1.5%。

    这样的做法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对水资源和用水安全也是一种保护。

    海拔3100米的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因为所处地势的关系,整个村子宛如梯田一般,每一处都需要拾阶而上。连接整座村庄的中轴线上,一座古朴的凉亭似在正中,中轴线的道路以石子作为装饰。

    3名保洁员此时正在清扫中轴道路。道路上并没有什么垃圾,只有一些枯枝败叶和灰尘。扫到那儿,他们便会把簸箕中的垃圾倾倒在就近村道口的地埋式垃圾桶内。

    如今,在城里都极少见到的地埋式垃圾桶也落地乡村了,这个村里每个村道两头各有一个,一共20个。“前些年去其他村里学习的时候,看见他们村里就是这种地埋式垃圾桶,觉得节省地方还美观,于是2016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时主动要求配备这种地埋式垃圾桶的。”上浪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万钧说。

    村容村貌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支持与改变,但要改变过往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是有阻力,于是我们依照相应的村规民约,同时对于那些不守规矩的视情况取消一些可以享受的政策,慢慢地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就转变过来了。”李万钧说。

    2008年以来,湟源县先后在146个行政村全覆盖配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实施了57个村的历史遗留垃圾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2011年后累计实施“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93个村,占比达64%,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