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务要闻>媒体报道

    承传植根于乡土的活艺术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0-08-14  信息员:车晓蓉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那个飘着雨花的午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的湟源鹏程联丰石雕有限公司。一进大门便看到工人们埋头干活的场景。铲凿起落,粉尘弥漫,眼前的一个工人手握飞速旋转的电轮,张弛有度、轻重得当,只见石狮子的发丝一根根清晰起来,仿佛在微风中飘舞,我们禁不住赞叹工人的技术之好!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石雕厂在政府的支持帮扶下,2019年建成正式运营了。”石雕厂负责人郑明财红彤彤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这是他盼望已久的事。

    湟源地处湟水上游,境内盛产花岗岩、红砂石、菜绿石、石灰石等,因此为石刻、石雕艺人提供了富足的原料。

    湟源县有人数众多的石匠艺人,其中以当地盛产菜绿石的蒙古道村人数最多,他们技艺高超,几乎都是沿承几代的石匠,县内外许多寺院、桥梁、旧时衙门等大工程中都留有蒙古道村先辈们的石雕作品,他们在河湟大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res07_attpic_brief.jpg

    1968年出生的郑明财,就是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人。郑家祖上是湟源县有名的石雕石刻艺人。20世纪50至70年代,郑家主要承担村子的磨盘雕凿。雕制磨盘的难度在于对磨齿的雕凿,手艺精湛的石匠雕制的磨盘无论上下扇、沟槽、间隙、齿纹都很精准、细致,经久耐用。匠人们都有自己雕制磨齿的方法,一旦村民家的磨盘出了毛病,石匠就使出其独门绝技修缮如初。郑家石匠所打造的磨盘平整、美观、耐用,磨出的面粉又精细,深得村民的赞赏。也由此,磨盘打造及维修成为郑家代代相传的一项独特的石雕技艺。除了生活所需的石杵、石臼、石缸、石锤、石凳等石器,郑家雕刻的石狮子也颇为出名。石狮很早就被村民当作一种保佑平安寓意吉祥安泰的神兽,无论村民家还是村口都有大大小小的石狮子。家中院落大都是些小巧可爱的小石狮子,有的蜷卧,有的摇头晃尾,憨态可掬的模样为农家增添了几许生动。而村口的石狮身形高大,面相怒目威严,意为震慑邪祟保山护村。石狮在湟源的各个村落比比皆是,大多出自郑家石匠之手,很受乡亲们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21世纪时,郑明财兄弟一辈人,承接了先辈石雕技艺。新时代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他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更广了。尤其到省外观摩学习,看到外省的石雕造型灵活多样,特别是石狮子惟妙惟肖,雕刻技艺精致高超,颇受触动,相比之下,感觉到河湟地区所雕的石狮子显得稚拙,确有差距。因此激起了郑明财兄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印象最深的是去山西的一家石雕场,观赏到人家石狮子宽鼻、大耳、海口的独特造型,还有河北石狮子生动、细致、美观的造型特点,受益颇多。回来后,就将外地的石狮子特点和河湟地区石狮子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郑明财满意地说。形成了独特造型的郑家石狮子远近闻名,销路大开。之后,郑明财和弟弟郑明全在蒙古道办起了石器加工厂,他们每年都到外地考察、学习,了解外地石雕石刻的现代技术和雕刻艺术的发展,回来后对本厂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不断创新,改进工艺,为石雕融进时代元素。

    20世纪90年代至今,他们相继雕刻了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佛像、孔子雕像、清真寺的柱顶石雕、十二生肖、和睦四瑞、牦牛、经台、莲花、凉亭、牌坊、香炉、墙壁浮雕、佛像底座、金刚等诸多石雕工艺品,涉及寺院、民居建筑装饰、大型摆件及日常生活用品,内容多反映河湟大地汉、藏、回等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彰显了河湟大地丰厚的石雕文化。

    为了整合资源,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当地民间几家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刻石雕作坊联合成立了股份制的“湟源鹏程联丰石雕有限公司”,在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建立了大型的民居建筑石刻石雕制作基地。成立了“民居建筑石刻石雕”保护中心和传承基地,设立了当地“民居建筑石刻石雕”技艺传习所、民居建筑石刻石雕展室。在嗞嗞作响的机雕区,随着钢针在细流的水中轻轻划过,石板上逐一显现出层层叠叠的花苞、山峦、云卷云舒……吸引着围观者的眼眸。

    “我们现在订单很多,为了保证雕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效率,成批的小型小件石雕品,大多使用先进的石刻石雕机械设备,这种石刻石雕技艺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工艺更精湛,技艺更超前。而大型、少量的石雕靠人工细作,大多是匠人们集中在一起干,凭借传统手艺各自分工雕刻,最后拼接合成。”郑明财说。在石雕场,我们一边观赏机雕石器,一边感受人工雕刻石器的精美工艺,郑明财为我们讲解着石雕场的情况。“石刻是一门复杂的手艺,一件石刻作品要经过采石、下料、绘图、造型、切割、打磨、抛光、粗加工、细加工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一个石匠往往需要好几年的勤学苦练才能出师。我们招了五十多个工人,通过以老带新从掌握石雕基础技艺到雕刻碌碡,逐渐上手制作简单的产品,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现在能独立雕刻石器的工人,按计件工资每人每月平均能拿五千多元。由于高原气候的缘故,一年只能干10个月的活,工人们年收入五万多,这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村民致富开辟了一条道路。”郑明财自豪地说。

    也正是石雕艺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有那么多精美、生动的石雕品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家园。

    当前湟源县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在一些村庄,石刻石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石雕技艺的发展,石雕文化的传扬既保护了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又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