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日期:2021-04-23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星胜周  浏览:0次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3日在湟源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

    县长  史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过去的一年,是湟源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知责担当、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新时代美丽幸福湟源建设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16亿元,增长0.3%;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亿元,增长22.6%;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六类47项指标基本完成。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科学抓好疫情防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精准施策,迅速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出色完成援鄂医疗任务,抗疫做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各族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湟源人民不畏艰险、克难奋进的优秀品质!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抗疫斗争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医护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率先恢复经济秩序。科学研判形势,精准作出决策,及时按下经济社会发展“重启键”,跑出了疫后重振“加速度”。总投资90.8亿元的72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3%。占地88.86亩的职校新校区顺利启用,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全面完工,大华水库正式下闸蓄水。为企业争取纾困资金3618万元、协调担保贷款近1.1亿元,规上企业应复尽复,服务行业有序开业。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新增市场主体1077户、达到近9000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结合“作战单元”“补针点睛”行动,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健康教育等巩固政策和接续措施,扎草公路9项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顺利实施,扶贫产业实现收益2835.8元。建档立卡户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学生资助覆盖率均达到100%,技能培训合格率突破90%、就业率达到70%村级“爱心超市”实现全覆盖,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持续增强。加强日常监测和精准帮扶,各级各类反馈问题全面整改,脱贫攻坚普查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全力加快乡村发展。农牧业再获丰收,实现总产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5.09%。“面袋子”充盈有增、“菜篮子”保供有余。投资2.03亿元实施涉农项目80项,扶持种养经营主体68家;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推进;1万亩土地托管试点助农节本增收。高标准建成高原美丽乡村12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0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7563座,完成5个村污水管网铺设,投用集镇生活垃圾中转站4个。7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农业增效、农村繁荣步伐持续加快

    ——着力培育发展动能。全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覆盖全县、双向流通的电商平台及物流体系持续完善。青海迅立成功升级规上企业,投资14亿元的“·上品”房地产开发项目签约落地。丹噶尔古城南城墙塑造成形,胜利门成为古城新地标,宗家沟“天空之桥”成为热门打卡地,城隍庙文化遗产保护、小高陵红色旅游项目有序推进,湟源排灯文化旅游暨河湟美食嘉年华、乡村旅游季等特色活动按期举办,县域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加快形成

    ——努力提升城市品质。投资4.08亿元实施县城基础设施工程35项,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公交客运中心加紧建设,疾控中心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建棚改住房307套、公租房540套,10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东环路、兴隆路、纵二路等城镇道路有序推进,城台大道全线贯通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持续强化生态保护。高标准完成林业工程9项,绿化国土面积10.06万亩、城乡园林7.44万平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4.36%以上。大华垃圾填埋场项目主体完工、日月美丽城镇建设基本完成。狠抓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严格落实绿色矿山建设责任,河湖长制、街长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83个。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命名顺利通过,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完成。宜居、宜业、宜游湟源奋斗目标加速实现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开展稳就业“四送”活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3所新建公办幼儿园全部开园,义务教育均衡国检顺利通过。县域紧密型医联体改革领跑全省,县乡两级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人间鼠疫连续9年零发生。成功入列中央文明委首批“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联系点。社保待遇、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持续提高。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食药安全有效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推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如期完成。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提高

    各位代表,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三五”各项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有效应对挑战,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在绿色发展、后发赶超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67亿元、年均增长4.99%,较“十二五”增长53%;全县总财力累计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21%,较“十二五”增长4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以上、年均达到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57.26%;“十三五”末,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3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667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462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086元、增长54.9%。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务求实效,全力决战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的小康基础更为稳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65个单位党组织与146个村结对帮扶,3895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所有贫困户结对认亲,295名选派干部下沉一线尽锐出战,汇聚成万众一心抓脱贫的磅礴力量。打好1+8+12”组合拳,累计投入20.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547个,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9个扶贫车间,教育、就业、健康、金融、精神扶贫协同推进。如期完成贫困县脱贫摘帽、58个贫困村7301人全部脱贫,建档立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9元,年均增长38%,“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五年来,我们真抓实干,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动能更趋优化。坚决扛粮食安全责任,建高标准农田10.79万亩,耕地保有量持在27.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培育涉农龙头企业41家、其他涉农经济组织146家,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达到87%,耕种收机械化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8.9%60%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持续加深,以农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负极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比重迅速跃升,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4.86亿元、增加值23.7亿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线上消费比重大幅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27%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投资8.72亿元,实施丹噶尔民俗院落、北极山生态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32项,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串珠成链,年均接待游客265.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亿元湟源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

    五年来,我们注重示范,不断加大环保力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更加彰显。坚持绿色发展,投资2.58亿元,完成林业重点工程3742.33万亩,森林覆盖率、县城绿地率分别达到37.5%38.01%。投资5.68亿元,实施生态环保和水利水保项目46项,污水处理厂、小石头沟垃圾填埋场升级投用县城“煤改气”治理、雨污分流均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节污纳管行政村增加到46个。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39万亩(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任务按期完成,残膜回收率、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87%92%。湟水河(湟源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类水体功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市最优绿色湟源的“名片”更加靓丽

    五年来,我们统筹协调,努力改善城乡面貌,高质量发展的宜居环境更有品质。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累计异地交易指标700收入1.6亿元完成房屋征收24.5万平方米,建成商住房330792.14万平方米、棚改安置房226724.94万平方米、公租房17808.01万平方米,电力、燃气、供排水、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成倍扩展、达到10.0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预计35.79%提升到43%投资4050万元实施109国道县城段、南出口、牧校背环境综合整治“微城建”项目19项,高标准完成56个高原美丽乡村和大华美丽城镇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基本清零,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5%以上。新改建城乡道路41条,南环路城拉路纳巴路等一批连接城乡的道路实现贯通,新增通车里程100余公里城乡宜居度、舒适度、便捷度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全力而为,持续抓好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惠民成果更暖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达到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3.8%。努力克服财政极为困难的实际,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4.36亿元,77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高级中学建成开办,63所幼儿园标准化建设、101所学校校舍改造全面完成,中高考成绩捷报频传,集团化办学模式率先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2个,占地21.75亩的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新建和维修村卫生室118所,全县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村医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老年之家社会化运营、困难老人代养服务试点全面推开,59个农村老年之家和38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湟源经验”全省推广。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2.5%以内。退役军人事务运行体系逐步完善,优抚政策全面落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筑牢。认真开展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建设,“七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满足

    五年来,我们勇于攀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显强劲。按时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任务,乡镇政权“八有工程”投入使用,部门办公环境整体优化、条件全面改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21项减少到42项,企业登记时限优化为2个工作日。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有序,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公益诉讼、人民陪审员制度等司法体制改革日臻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医改工作评为“全省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改革红利竞相释放、全民共享

    各位代表,在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三公经费、会议、文件数量逐年下降,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推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各方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297件,办复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8%。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强化审计和统计职能作用,妇女儿童、残疾救助、老龄慈善、城市管理、红十字、地方志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各族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各位代表,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硕果累累,湟源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全国首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一大批荣誉称号。计生工作获得“20182020年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殊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成为“西北典型”,全省首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落户湟源。五年来,特别是过去一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领袖思想是引领发展的根本遵循,唯有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始终坚持超前布局,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顺势而为。党的领导是攻坚克难的法宝,唯有坚持党的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县委决策部署,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下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创新发展是增添动力的不竭源泉,唯有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制约发展的瓶颈,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在跨越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破浪前行、扬帆远航。实干作为是必须坚持的成长坐标,唯有务实重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才能在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凝聚合力、汇聚民心。人民至上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唯有一心为民,始终致力于增进百姓福祉,倾情兑现为民承诺,才能在民生持续改善中回应期盼、赢得民心。面向未来,我们为民之心永远不能变、永远不会变!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关怀关爱,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的苦干实干、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县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湟源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实力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偏低,要素制约依然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旅产业潜能释放不足;疫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繁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将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一项一项办、一件一件改,用心、用情、用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携手奋进“十四五”,更高水平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湟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提请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大政策、大项目、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12345”总体要求、市委“135”总目标,实施产业拉动、科技驱动、生态推动、品牌带动、内外互动、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实现“141”总目标,即“一个同步开启、打造四个示范、锚定一个目标”。“一个同步开启”即:弘扬小高陵精神,与全市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造四个示范”即:打造全省“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示范区、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文商旅城融合示范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区。“锚定一个目标”即:建设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突出了以下6个方面。

    一是注重生态引领。抓好湟水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十四五”末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面达标,湟水河(湟源段)出境断面水质继续保持类水体功能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大西宁”生态屏障更加坚实。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全力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数字新经济,促进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快形成,“湟源品牌”绿色农产品加工能力、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步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多元化生活性服务业较快增长。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与全市基本同步

    三是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特色兴农4大工程,实施美丽城镇、“家园美化”升级工程,建设产业强、环境优、家园美的新乡村。坚持高标准、网络化、融合化,推进“城市双修”试点,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路网、电网、水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城镇功能品质整体提升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数字湟源”“智慧湟源”资源整合。

    五是突出民生为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健康湟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六是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典范。加快法治湟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稳步提升城市本质安全,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效率和执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提高自然灾害防控水平。强化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形成具有湟源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足、幸福感可持续、安全感有保障。

    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到2035年,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建成高质量赶超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确保取得阶段性进展,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乡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高水平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清居美土沃的生态大美湟源,与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位代表,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只要全县人民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湟源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三、夺取开局之年新胜利,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和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建设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3%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节能降碳减排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全新姿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着力做好7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上继续竭力奋斗。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湟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建筑工地、矿山、煤炭交易市场等重点行业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市最优。强化“上游意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启动建设“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紧实施池汉素小流域、药水河河道治理等水利项目,治理水土流失18平方公里,打造水污染防治升级版。完善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乡镇环保工作机制,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举报案件和反馈问题整改。

    加快打造森林城市。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瞄准生态红线,构建县域生态网络格局,形成“三线一单”分级分类管控体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绿化国土6.6万亩、治理草原23万亩。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创建“国家森林乡村”为抓手,实施城乡“微绿化”工程,着力打造“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绿色湟源。

    推动绿色方式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常态化开展排污权、碳汇交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推广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更新,推行绿色建筑,推进“无废城市”试点,推出一批“源字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健康用品,促进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提档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二)聚力成果巩固、繁荣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新的突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工作力量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动态监测、帮扶等防返贫长效机制,强化就业、产业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升脱贫群众造血能力,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力争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发挥“励志爱心超市”“微讲堂”等作用,不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加快东西部扶贫协作从单向帮扶向双向合作转变,真正实现脱贫从“量”的圆满转为“质”的提升。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托管土地3万亩,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任务20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国家粮改饲及草牧业试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步推进牦牛、饲草、青稞、露地蔬菜、马牙蚕豆等特色产业发展,继续抓好生猪恢复生产,确保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扩大“文明新用户贷款”业务规模。大力发展地理标识农畜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新建生态牧场2个,改扩建规模养殖场5个,扶持县级以上合作社30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9个,全面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全力提升农村发展品质。巩固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进一步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形式。力争建成高原美丽宜居乡村15个,高标准打造小高陵、兔尔干2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治六乱”工作,实施东沙沟、鹿湿干沟生态治理等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家庭评选活动,让更多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精彩呈现!

    (三)聚力新型产业、打造实体经济,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努力转型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培育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华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有效解决园区产业功能配套不足等问题。围绕“服务项目落地、服务落地项目”,提升园区服务企业水平,做好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协调服务,确保尽快完工投产见效。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推动园区集聚发展,新增入园企业2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支持凯金等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园区营销收入、税收收入均增长30%以上。

    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型企业增加到35家以上,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扶持恩泽农业、丹噶尔青稞酒等经营主体发展,引导企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捆绑经营、高质量集聚发展。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力争新增个体工商户108家、小微企业5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各1家。

    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招商行动,大力推动驻点招商、组团招商、全民招商、以商招商,对落地投产企业,全面兑现优惠政策,以政府诚信赢得市场主体投资信心,真正把诚信湟源做响、做实。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争取年产50万平方米中空建筑模板及食品包装容器、5万吨油菜籽精深加工等项目尽快落实落地。

    (四)聚力城市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注重精致规划、精美建设、精细管理,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古城”形象和品位。

    持续完善规划体系。按照“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空间规划管控的要求,精心编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规划刚性约束和底线管控,确保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启动纳隆河以东、池汉片区2处房地产开发新建项目,尽快解决房地产开发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开工建设工务段等22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光华、丰盛巷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完成并交付安置房150套。建成公共停车场2个,新增车位555个,切实改善道路通行条件。争取实施东西大街、南大街等主干道升级改造项目,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持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门前六包等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垃圾处理绩效考评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继续实施市政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整治人防工程、道路桥隧、地下管网等危险领域,提升城市安全韧劲,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开展小区综合整治,强力推进城区违建拆除行动,巩固噪声、餐饮油烟整治工作成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断规范物业服务,老旧小区逐步引进专业化物业管理,新建住宅小区做到星级物业全覆盖。

    持续促进城乡融合。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全面落实“八不准”,重点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设行为。加快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系统治理小石头沟、河拉大沟等沟渠,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全力推进公交客运综合服务中心、农村通村公路等项目,不断完善城乡交通循环线路。加快大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3个集镇生活垃圾中转站等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美丽城镇、阿铧公路、卡北公路升级改造等工程,加快补齐城乡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

    (五)聚力文旅融合、丰富新型业态,在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好成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突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三产联动,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不断提升特色文化魅力。以打造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载体,结合保护传承丹噶尔古城文化,加快推进古城二期保护开发项目,建设好卡约文化遗址公园长城文化公园(湟源段)展示中心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争取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项目,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办好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推动融媒体提质增效。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排灯、皮绣等非遗展示、创意产品研发力度,实施好现代农业采摘、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全面推进“互联网+”,推动日月山、宗家沟等景区智慧旅游数字系统、标识标牌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挖掘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加强与省市旅游服务部门对接,开发更多高质量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争取加入到“青海湖环线游”套餐,让“古城”古色更浓、名气更大、人气更旺!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开发酒吧、书吧、咖啡厅等休闲业态,做活古城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依托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整合县域物流企业,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纵深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六)聚力民生保障、回应群众期盼,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主动担当作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实施好民生实事工程,努力补齐弱项,不断满足群众新期待。

    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把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疾病特别是疫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树立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扩大慢性病规范管理范围,基本实现全民健康监测和行为干预。实施好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持续完善公共卫生基础服务设施。加快优质资源扩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等短板专科领域开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岗位供需对接平台,支持退役军人、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劳动人口多渠道灵活就业,完成技能培训3000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次,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强化养老服务,新建10老年之家,抓好老年活动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运营,逐步提升农村老年之家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能力。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力度,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保险等工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

    持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创新开展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实施20个幼儿园学前普惠、职校四期等教育项目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持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消除成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建成全县首家婴幼儿托育机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项目。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抓好外事、供销等部门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

    持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不受损失,政府公信力不受影响。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住的安心、用的舒心!及时办理市民热线和网友留言,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有序化解债务风险,积极处置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行为,营造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我们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今年再投入2.12亿元办成15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七)聚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能,在激发县域治理新优势上不断探索创新。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制约融入“双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激活力、添动力、拓空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实现“进一扇门”办“百家事”。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享有依法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树牢“项目为王”意识,从土地审批、环评办理、征地拆迁等关键环节入手,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力争61项建设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更多投资量。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税收征管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举措。发展培育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探索建立“依法取得、节约利用、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费用总额付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为群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更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

    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好融入血脉、注入灵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六建”工作,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实施好公安维稳检查站、交警大队业务技术用房等项目,创新开展“八五”普法,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建设水平。结合“雪亮工程”,统筹推进“互联网+交通、城管、治安”,让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智慧。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洪涝、火灾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我们将始终把依法行政放在心中。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划定行政权力边界,构建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我们将始终把干事创业扛在肩上。把感恩奋进、搏赶超作为履职坐标,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勇当创新发展拓荒牛、争当艰苦奋斗老黄牛,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把精力集中到抓项目、抓发展、抓民生上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见成效。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义无反顾、专心致志干事业。我们将始终把廉政建设抓在实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若干措施,持续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好干部队伍党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统计监督,重点加强国资国企、公共资源交易、工程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清正、清廉、清明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

    各位代表,新蓝图引领新征程,新精神铸就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铆足“牛劲”、勇毅向前,奋力在牛年创造新的辉煌,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不懈奋斗!

     

     

     

     

     

     

     

     

     

      词  解  释

    1.无废城市:指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焚烧,最大限度减少填埋和焚烧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2.街长制:2019年1月,我县制定出台《湟源县全面推行“街长制”实施方案》,设立县级总街长、副总街长各1名,乡镇片区街长163名,对责任范围内的街道(乡镇、村)卫生、绿化、公用设施、占道经营等进行全面综合管理。

    3.厕所革命: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4.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5.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放管服”改革: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7.一优两高:“一优”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两高”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于2018年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作出。

    8.四个不摘:即脱贫工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9.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0.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11.五个认同: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2.八不准:指不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不准强占多占耕地建房;不准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不准在承包耕地上违法建房;不准巧立名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不准违反“一户一宅”规定占用耕地建房;不准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的房屋;不准违法审批占用耕地建房。

    1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

    14.“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15.三权分置:指形成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16.碳汇交易:指把“碳”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放到碳交易平台上进行出售,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具体的对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的购买。

    17.“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指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量1000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18.控辍保学:指控制学生失学、辍学,加大治理辍学工作力度,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

    19.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20.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21.稳就业“四送”活动:指送政策、送岗位、送补贴、送培训。

    22.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23.“破零复壮”工程:“破零”即突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局面,“复壮”即通过多样化发展策略、多元化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扩容增效。

    24.“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5.三清五改治六乱:“三清”指农村清垃圾、淤泥、路障;“五改”指农村改造水、路、厨、厕、圈;“治六乱”指农村治理柴草乱垛、棚圈乱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

    26.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是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有关部署,聚焦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电商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27.“1+8+12”:“1”即湟源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8”指“八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即:发展产业、易地搬迁、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医疗保障和救助、教育、低保兜底、生态保护;“12”指“十二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即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通信、文化惠民、金融、科技、危房改造、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残疾人、乡村旅游。 

    28.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由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构建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

    29.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指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紧密型医联体是指利益、责任和发展的医疗共同体,其最大的特点是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

    30.省委“12345”总体要求:即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把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作为现实路径,把打造“五个示范省”作为总体战略,努力建设全省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

    31.市委“135”总体目标:“一个深度融入”,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三个走在前列”,指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上走在前列,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农畜产品示范省上走在前列,创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上走在前列;“实现五个新跨越”,指实现引领发展新跨越、绿色发展新跨越、创新发展新跨越、融合发展新跨越、共享发展新跨越。

    附解读链接http://www.huangyuan.gov.cn/index.php?s=news&c=show&id=7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