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大决策预公开

    政府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日期:2021-07-02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十三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过奋斗五年

    五年的成就值得浓墨重彩,五年的艰辛历程令人难忘。五年来,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67亿元、年均增长4.99%,较“十二五”增长53%;全县总财力累计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21%,较“十二五”增长4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以上、年均达到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57.26%;“十三五”末,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3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667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462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086元、增长54.9%。2014—2018年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绩效目标考核优秀县,2019年入列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首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回首五年的攻坚克难,最受人关注的是,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坚定不移补短板、促脱贫,扛起“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重大政治责任,响鼓重槌、尽锐出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打好“1+8+12”组合拳,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7301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9元,年均增长38%。产业项目扩量提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547个,落实东西部扶贫专项协作资金1.0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4个,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和9个扶贫车间,青蒜苗、饲草、牛羊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贫困村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硬件设施全面完善。建成莫布拉新村、丹城佳苑等集中安置区,众多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带动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小学“改薄”任务全面完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安全饮水、动力电、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首五年的埋头苦干,最令人瞩目的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坚定不移抓投入、上项目,以优质增量带动结构调整、总量提升,不断汇聚发展动能。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聚焦中央和省市重点投资导向,建立连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库,累计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厂、小石头沟垃圾填埋场、大华水库等重点项目522项。投资14.36亿元实施的学前教育普惠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等7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兑现。招商引资成绩可喜,扎实推进重点产业招商专项行动,喜玛拉雅、文友等22家企业先后入驻大华工业园区,年产3000吨枸杞保健酒、2万吨锂电子负极材料等34项工业项目建成投用。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培育环保型沥青混凝土拌合站等规上企业3家,全县规上企业数量达到15家。培育新增小微企业872家,全县中小微企业达1486家。扶持恩泽农业、华晟等经营主体发展,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2亿元以上。

    回首五年的创新发展,最催人奋进的是,产业动能更趋优化。坚定不移抓产业、优结构,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高质量发展实现换挡提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7.6万亩以上,培育涉农龙头企业41家、其他涉农经济组织146家,耕种收机械化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8.9%、60%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以农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负极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比重迅速跃升,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4.8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3.69亿元。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投资8.72亿元,实施文化旅游项目32项,胜利门成为古城新地标,宗家沟“天空之桥”成为热门打卡地,湟源“酸辣里脊”远近闻名,年均接待游客265.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亿元,湟源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线上消费比重大幅提高,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建成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9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双向农村物流体系。

    回首五年的砥砺前行,最使人鼓舞的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坚定不移夯基础、提品质,扎实做好生态环境湟源动作,绿色宜居县城加快呈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由35.79%提升到52.56%。建成商住房3307套92.14万平方米、棚改安置房2267套24.94万平方米、公租房1780套8.01万平方米,县城“煤改气”治理、雨污分流均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完成林业重点工程37项42.33万亩,森林覆盖率、县城绿地率分别达到37.5%、38.01%。湟水河(湟源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体功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市最优。39万亩(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任务按期完成,残膜回收率、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均达到100%。乡村面貌大幅改善,高标准完成56个高原美丽乡村和大华美丽城镇建设,新改建城乡道路41条,南环路、城拉路、纳巴路等一批连接城乡的道路实现贯通,新增通车里程100余公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推开,4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截污纳管行政村增加到46个,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实现全覆盖。

    回首五年地脚踏实地,最让人欣慰的是,民生事业成果显著。

    坚定不移守底线、促稳定,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民生支出不断加大。每年超过80%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逐年提高,农村老年之家社会化运营、困难老人代养服务试点全面推开59个农村老年之家和41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湟源经验”全省推广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2.5%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高级中学、职校建成开办,63所幼儿园标准化建设、101所学校校舍改造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全面完工,组建紧密型医共体2个,县域紧密型医联体改革领跑全省,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人间鼠疫连续9年零发生。退役军人事务运行体系逐步完善,优抚政策全面落实。社会治理不断提升。认真开展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建设,“七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筑牢。

    回首五年的探索努力,最令人振奋的是,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坚定不移解痛点、疏堵点,不断激发自我革新活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责进一步明晰,建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乡镇政权“八有工程”投入使用,部门办公环境整体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果明显。共推出各类改革举措 227 项,出台重点领域改革方案 74 个,医改工作评为“全省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成为“西北典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完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21项减少到42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改革红利竞相释放、全民共享。

    各位代表,在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推行。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各方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297件,办复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8%。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强化审计和统计职能作用,妇女儿童、残疾救助、老龄慈善、城市管理、红十字、地方志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各族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正确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积极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县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湟源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多么复杂,千方百计上项目、引企业、增投入,立足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路子,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无论前进中的困难有多大,坚持党的领导,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大事,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未来,我们为民之心永远不能变、永远不会变!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实力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偏低,要素制约依然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旅产业潜能释放不足;疫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繁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等。我们将直面矛盾、正视问题,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新的胜利,用心、用情、用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谋划“十四五”,牢记使命,乘势而上,开创振兴五年

    “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按照县第**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未来五年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3%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节能降碳减排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始终牢记产业兴旺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牢记团结进步发展是民族地区永恒的主题,认真落实县第**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树立信心、下定决心,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奋力谱写“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的振兴篇章!

    (一)突出生态文明,彰显绿水青山,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绿色篇章。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三大保卫战成果,守护好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建筑工地、矿山、煤炭交易市场等重点行业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村计划,加强降尘监测监管,确保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市最优。强化“上游意识”,实施药水河河道治理及池汉素等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扩大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综合治理覆盖面,确保湟水河湟源段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以上。落实土壤污染防控全过程监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用地管理体系。扎扎实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举报案件和反馈问题整改。

    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瞄准生态红线,形成“三线一单”分级分类管控体系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建设培育稳定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稳步提升森林草原资源总量和质量。以创建“国家森林乡村”为抓手,实施城乡“微绿化”工程,着力打造“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绿色湟源。

    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常态化开展排污权、碳汇交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推广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更新,推行绿色建筑,推进“无废城市”试点,推出一批“源字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健康用品,促进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提档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二)突出产业支撑,打造实体经济,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实力篇章。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产业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

    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提升马牙蚕豆、露地蔬菜、牛羊养殖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特而专、精而美、土而优”的特色农畜产品种养基地。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力争到2025年,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以上、全县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40家以上、省级示范合作社50家以上、家庭农牧场100家以上。认真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任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地理标识农畜产品,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华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解决园区产业功能配套不足问题,力争“十四五”期间,入园企业达到27户以上。培育沙棘产品精深加工、马牙蚕豆生物制品开发、牦牛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高原动植物加工产业,努力将湟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支持铁合金、水泥等矿产加工企业,鼓励引进绿色环保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锂电池负极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新能源产值达25亿元。推进产业招商行动,对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引资、引技、引智”三位一体招商,着力引进落户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为工业发展增添“源头活水”。大力实施“三乡工程”,鼓励在外乡贤返乡兴业,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金融业,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特色化经营、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多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巩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合理布局县乡商业服务网点,健全覆盖城乡的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农超对接”“新网工程”,培育发展一批集货运、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育幼服务项目建设运营,拓展家政、健康养老、婴幼儿照护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水平。力争“十四五”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

    (三)突出旅游强县,促进文旅融合,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魅力篇章。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特色景区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为补充,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旅游+”业态融合为拓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旅游质的跨越、量的扩张。

    始终贯穿“全域旅游”理念。按照“一心两轴”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着力修订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加大对河湟文化、昆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大力挖掘卡约遗址、唐蕃古道、环海商都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大繁荣注入新鲜元素。学习借鉴袁家村、卡阳等地旅游发展经验,深化知名企业合作,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湟源打造成“文商旅城融合示范区”,成功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真正让旅游业成为有规模、有品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更大力度促进旅游招商,把引进旅游大企业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速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重点发展文化传承游,结合保护传承丹噶尔古城文化,实施“湟源排灯”品牌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古城二期保护开发项目,建设长城文化公园(湟源段)展示中心和湟源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性非遗馆,鼓励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体验游,开发登山、疗养等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全力打造109国道沿线文化生态廊道,加快建设华石山、日月山、宗家沟等景区景点,形成“繁星满天、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力争五年内,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

    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全力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注重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引入体验参与、休闲娱乐等元素,开发一批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党性教育等项目,力争五年内新建乡村旅游接待点10个以上。健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具有湟源特色的旅游商品,建成丹噶尔驿站游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设餐饮、住宿、购物、自驾车等附属设施。深化旅游监管体制改革,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涉旅企业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突出城乡发展,提升功能品质,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宜居篇章。全面融入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注重精致规划、精美建设、精细管理,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优化城乡规划格局。按照全域全要素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扎实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城乡空间。完成城市综合管廊、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合理做好商业网点规划编制,抓好重点地段、重要节点、城市街道设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抓紧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形成县、乡、村全覆盖,总规、控规相衔接,地上、地下相统一的空间管控格局。精准把握丹噶尔古城特色风貌,强化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传统建筑保护,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推进精致县城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以丹噶尔古城为核心的民族区域特色综合服务型美丽城镇,构建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住房、租购并举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县城改造步伐,全力提升县城形象。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景城融合,建设一批城市休闲街区、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加强背街小巷整治建设,打造城市微循环系统。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让县城更整洁、更宜居,让居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创新高原城镇和乡村发展新模式,全面整治农村空心房,规范管控农房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融乡土气息、传统文化、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秀美乡村示范点,争取建设高原美丽城镇1个,打造高原美丽宜居乡村50个。遵循“一线一风格”原则,加强古建筑古村落、遗址遗迹遗存保护,让每个乡村都拥有记忆、留住乡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建设“无废乡村”,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成果,农村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置配套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把村庄建设得“有质量、显特色、传文脉、提品位”。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县际联通、滨河南北路等县道建设项目,加强破损道路整治,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成果,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织密织牢城乡路网结构布局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公路客运无缝衔接、快捷换乘。构建水网体系,加强药水河、大高陵河道重点地区山洪灾害治理,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实施农村人饮工程更新改造项目,长效提升农村供水质量统筹建设管道天然气、排水排污防涝、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保障能力。

    (五)突出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能,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活力篇章。以开明开放的视野和眼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破解制约融入“双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更多工作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风向标和样板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实现“进一扇门”办“百家事”。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市场竞争更公平,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树牢“项目为王”意识,从土地审批、环评办理、征地拆迁等关键环节入手,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确保重点项目推进有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为契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积极融入“互联网+”战略,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优势。全面推进5G建设应用,推进服务智慧城市平台建设,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互联网平台,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依托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数字经济新业态,逐步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制约短板,切实提高服务质效。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税收征管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举措。发展培育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巩固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进一步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形式,盘活农民“沉淀的资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费用总额付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医保电子凭证应用,提供更科学、更有效、更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

    (六)突出社会治理,体现公平法治,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善治篇章。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持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强化风险防控水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全面落实“人、物、环境”同防措施,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个必须”要求,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救灾减灾新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洪涝、火灾、地震及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用得舒心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创建工作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好融入血脉、注入灵魂,努力将湟源县打造成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样板县”,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不受损失,政府公信力不受影响。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六建”工作,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推动全县干部紧跟时代步伐、履行职责使命。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建设水平。结合“雪亮工程”,统筹推进“互联网+交通、城管、治安”,让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智慧。

    (七)突出民生改善,回应群众期盼,谱写湟源振兴发展的幸福篇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发展条件、提升民众福祉,不断满足群众新期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争取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和项目支持,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现有帮扶政策逐步分类优化调整,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分类分层做好帮扶救助。继续精准施策,以促进增收为重点,抓好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确保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力争到2025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5万元以上。发挥“励志爱心超市”“微讲堂”等作用,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加快东西部扶贫协作从单向帮扶向双向合作转变,真正实现脱贫从“量”的圆满转为“质”的提升。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岗位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劳动人口多渠道灵活就业,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万人次,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实施重度残疾人扶养机制,加快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及日间照料服务设施,鼓励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继续推动殡葬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加殡仪馆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力争每年办成民生实事15件以上,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增加办学容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县中医院康养中心、城关社区医院、县人民医院医疗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卫健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全面实施“健康湟源”行动,深化全国健康促进县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互联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推动融媒体提质增效。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新一轮县志修编。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

    各位代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和县委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我们将始终把依法行政放在心中。坚持把法治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创新开展“八五”普法,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重心向乡镇下沉。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将始终把干事创业扛在肩上。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勇当创新发展拓荒牛、争当艰苦奋斗老黄牛,紧扣发展难题、短板,强化正向激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努力营造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我们将始终把廉政建设抓在手上。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范“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拓展。发挥审计、统计作用,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压减权力寻租空间,严肃查处“微腐败”问题,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各位代表,目标催人奋进,实干成就梦想。奋进“十四五”是一段新的接力赛和长征路,唯有实干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唯有奋斗才能把愿景变为实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为推动现代美丽幸福新湟源建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