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

    《湟源县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行动方案> 的实施方案》

    来源:县生态环境局  日期:2021-09-27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的通知》(青发202121号)和中共西宁市委印发《西宁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湟源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深刻认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保护好生态环境“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打造“八个新高地”战略部署为牵引,加快融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将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贡献湟源力量。

    二、主要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保护,低碳节约、绿色转型,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原则,全力守护好西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门户,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5年,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配合完成西宁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各项目标任务,有效探索两山”理论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序开展,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更加干净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好落实,生态安全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湟水流域生态保护持续加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逐步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35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高效,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建成具有湟源特色的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成为全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典范。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守好全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构建湟源生态安全格局。立足生态安全,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协同守护“中华水塔”,推进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湟源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湟水全流域综合治理,筑牢湟水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一芯一屏一谷”“两山两河两通道”生态建设布局,构建河湟谷地生态共同体。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进湟水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落实好湟水流域水岸一体的水生态功能区属地责任,推进全流域综合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流域监测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入河排污口、垃圾处理站常态化监测,全面提高治理效能。发挥大华水库调蓄水功能,优化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加快东沙沟生态治理、池汉素小流域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强化水源涵养功能。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加快构建具有湟源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3.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建设,着力培育新型经济,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分散式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进度,推动储能与光伏、风力发电深度融合,打造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集群。以质量、安全、效率等为重点,开发推广具有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环节工艺技术,助推企业设备、技术、工艺改造更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评估、风险监控、分类监管工作机制。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大华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4.壮大现代工业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华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有效解决园区产业功能配套不足等问题。围绕“服务项目落地、服务落地项目”,提升园区服务企业水平,做好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 锂电等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质升级矿产冶炼产业。

    牵头单位:县工信局

    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大华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5.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精品旅游”为抓手,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生态旅游发展各环节,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实施好现代农业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开发生态景区、生态风景廊道、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日月山、宗家沟等景区智慧旅游数字系统、标识标牌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服务体系,并通过举办丹噶尔民俗旅游节、腊八节、国际风筝节等系列活动,持续活跃丹噶尔古城氛围,带动旅游业态繁荣。2025年,建设生态旅游景区5个,全县生态旅游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45%以上。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乡村振兴局、大华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6.加快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县为目标,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幅提升湟源绿色农产品加工、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贯通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产品商贸流通和精深加工“双链融合”。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大华饲草产业强镇,寺寨马铃薯、日月青蒜苗、申中胡萝卜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特色示范村镇,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治理,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残膜及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到90%、85%、96%、90%;培育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40个。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供销联社、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草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打造高原“森林”城市

    7.构建森林城市空间形态。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结合“一芯一屏一谷”“两山两河两通道”生态建设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南山森林、磨林等公园建设,着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林草生态系统,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现森林覆盖率与城镇绿化覆盖率双增长,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西宁西部生态屏障。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5%;203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9%,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协调机制基本建成。

    牵头单位:县林草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8.挖掘打造传统生态文化精品。深度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文化,激发和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态保护、生活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一致的朴素生态文化活力,突出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挖掘唐蕃古道等文化资源,讲好“文成公主”“茶马商都”故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落户,传承创新湟源排灯制作工艺,开展“湟源排灯”品牌建设工程,进一步扩大“中国西部排灯之乡”的品牌影响力,加大排灯、皮绣等非遗展示、创意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古城二期保护开发项目,建设好卡约文化遗址公园、长城文化公园(湟源段)展示中心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突出保护昆仑文化、河湟文化、卡约文化等,推动湟源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践行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细胞创建行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餐厅和绿色社区。推广使用再生产品,限制使用一次性产品。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在县城供电、供热、等领域应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常态化开展排污权、碳汇交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推广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更新,推行绿色建筑,推出一批“源字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健康用品,促进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提档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局、县城管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助力打造高原“洁净”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强化涉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大气污染清单式、精细化防控治理,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强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施取暖清洁化,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大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清洁能源进村等项目,到2025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持续开展湟水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及溯源整治,实施水生态修复和湟水流域支流的沟道治理工程,大力开展道路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全县户外广告宣传设置管理,打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县域环境。到2025年,湟水河出境(扎麻隆)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功能要求。建立完善冰雪天气联动协作机制,保证机械化清扫率,强化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巡查和管理力度,做到管理无缝隙、保洁全覆盖,切实维护良好的县容环境秩序。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城镇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推行“全域禁塑”。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局、县城管局

    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卫健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1.深入建设美丽幸福宜居家园。持续推进“国家森林乡村、乡镇” 创建和县城“微绿化”建设,着力强化美化、香化、彩化的系统效果,转变单纯绿化模式,合理搭配乔灌花草,结合县城建设、丹噶尔古城开发努力增加建成区公园绿地,打造“袖珍版”口袋公园景观,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彩化水平,着力打造“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绿色湟源。扎实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到2025年,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建设体系基本形成。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保护乡村文化,保留河湟风貌。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配套设施,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以实施“三乡工程”为载体,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特色示范村镇。到2035年,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达85%以上。2025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3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保持在11平方米以上。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落实省、市碳达峰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全县碳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持续加大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产品价值,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夯实生态基础。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3.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湟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和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加强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加大环境资源领域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结合“法律八进”活动,强化生态法律法规普法工作力度,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重点建设项目、重大产业布局、重大环境政策等环境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评价。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林草局、县城管局、县工信局、县司法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各乡镇人民政府

    14.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拓展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路径,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产品交易渠道,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试点,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担保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监管体制。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推动资源有偿使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探索湟水河地表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扩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5.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大排查”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推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协调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创新,建立社会资本有偿使用森林资源的制度;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推动形成环境服务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排污企业“红黑名单”制度,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林草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16.构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新格局。统筹协调全县生态保护红线、农业生产、城乡发展等空间需求,优化全县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三大空间,加强东峡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建立覆盖全域、全类型与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整合构建生态空间管制规则。到2035年,形成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新格局。

    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林草局、县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7.打造多要素系统治理县域样板。坚持自然恢复与系统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湿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监管,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探索基于自然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实施天然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严格保育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升山体林地水源涵养能力。加快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模式与经验。

    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林草局、县发改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全力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建设

    18.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管理。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促进生恢复。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动态和消长趋势。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植物资源调查,建设种质资源库、重点动植物回归与示范推广,将日月养鹿场建成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形成完整地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网络。建立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资源违法行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开展打击盗猎盗伐野生保护动植物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栖息环境的违法行为对辖区野生动物经营及其制品利用情况进行摸底核查,防止未依法获得行政许可的单位、企业,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治工程,探索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奖励机制。

    牵头单位:县林草局

    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9.提高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完善疾控机构及医院传染病科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提升重大传染病检测能力。加强对定点救治医院、隔离场所等病原体密集区空气致病微生物检测,防止气溶胶传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完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实施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植物灾情、疫情和病虫害防控防治。建设县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实施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县疾控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配备项目,规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预检分诊。

    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林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组织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着力扛起湟水源头责任担当,高标准、高质量全力推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各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落实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政治担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细化举措,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相关事项。

    (三)狠抓工作落实。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强化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统筹安排部署,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施工图、任务书,用实实在在的硬办法、硬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主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工作联系沟通制度,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把湟源打造成为湟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强县各项目标任务取得实效。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工作的重要意义、典型做法、先进事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网络,广泛凝聚共识,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监督检查。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既定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加强跟踪检查和监督落实,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对推动工作不力的严格责任追究,落实好新高地建设政治责任,确保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全面准确落实到位,每年及时报告年度工作任务落实情况。


    附件:《湟源县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的文件解读

    http://www.huangyuan.gov.cn/index.php?s=news&c=show&id=8307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