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专题>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湟源传来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好消息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06-13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新闻摘要: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建引领、生态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精神文明、城乡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八大领域相融合共同发展。”湟源县突出创建主题,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以来,湟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西宁市创建全国...

    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建引领、生态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精神文明、城乡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八大领域相融合共同发展。”湟源县突出创建主题,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以来,湟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西宁市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创新方法,制定《湟源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大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融入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凝心聚力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奋力开创新时代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引领”——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组织核心作用,教育引领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捍卫“两个确立”。

    ——先后制定《湟源县全面融入西宁市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行动方案》和考核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落实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强力督促推进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深入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岗位大练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等提升干部队伍“五种能力”工程,助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筑牢民族团结根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引领工作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见成效。

    做优生态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守“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立足建设“湟水河上游生态强县”目标,以“绿水青山”凸显生态底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统筹“护山、造林、育草、美村”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的工作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社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子,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努力推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年内计划完成13.75万亩的国土绿化任务和19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湟源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推动文旅多元融合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

    立足旅游资源禀赋,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深入挖掘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丰富景区文化。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编制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丹噶尔古城城市设计、宗家沟等重点景区修建详细规划,打造以“两核”辐射带动“两轴”的旅游产业集群。

    通过制定出台文化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加大政府对旅游行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聚力打造融入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等元素的精品线路,推出特色旅游攻略,推动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持续夯实景区品牌建设。

    同时,做足湟源排灯和皮绣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文章,提升旅游环境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内容供给、盘活文旅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全域旅游新要素,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 拓宽乡村振兴发展

    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重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融入产业“四地”建设,在促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牧区为主阵地,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整合资源力量、优化资金分配、坚持项目带动,培育民族特色乡村产业,做优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努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年内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改造提升设施温棚150栋,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家,培育认定绿色生产企业10家,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建立稳定输出渠道,加强农产品生产和供给。

    ——年内打造乡村振兴试点村7个、高原美丽乡村13个、新建美丽城镇2个,改建农村户厕298座,新建农村公路33公里,启动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工程5项,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项,农网项目8项,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乡建设” —— 打造城乡新风貌

    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条件的优先之举,通过规划引领、项目驱动、问需于民等举措,以美丽城镇建设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以重点规划为着力点,打造城乡新风貌,完成湟源总段小区等19个老旧小区(共涉及39栋928户)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动各族群众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对县域路灯、检查井等公用设施的检修和更新,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以加快乡村建设为发力点,重点对打造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2000户住户实施居住条件改善项目,并配套实施“厕所革命”“煤改气”等项目,喜圆群众安居梦,努力让人民群众从城乡建设成就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生福祉”—— 创造美好生活

    ——持续推动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重点改革,不断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瞄准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护对象,开展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切实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积极开展促进就业创业行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5万人次。

    ——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双减”三年攻坚行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重大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民生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体现到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现实实践中,高标准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实实在在的创建举措,赢得人心凝聚民心。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文明”——

    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策划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片,创作一批文学艺术作品,挖掘唐蕃古道、环海商都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演好“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茶马商都”等节目,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湟源故事”,夯实各族群众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通过评选县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村镇(社区)、“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等示范户和“最美湟源人”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层治理”——

    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方法,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健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配强配齐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森林草原火灾、洪涝干旱等灾害防御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八个一”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雪亮工程”“数字乡村”项目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宗教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织密布严县域立体化防控网,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各族群众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友情链接
    西宁"码上减负"
    线上问题检索反映平台